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大家只有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才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才能长盛不衰。”为讲好非遗故事,了解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金沙集团3354cc“守护民族根,传承非遗魂”社会实践队于1月21日赴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开展实践活动。
一把铁锤,岁月同筑造就非遗瑰宝
苗族银饰锻制是中国苗族民间独有的技艺,所有饰件都通过手工制作而成。它以银料为原料,经过匠师的精心设计,由绘图到雕刻和制作共30道工序,包含铸炼、捶打、焊接、编结、洗涤等环节,工艺水平极高。
实践队员通过拜访彭水蚩尤九黎城,走进了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传习所。庹俊鹖正在对银碗搂胎,步骤浑然天成、井然有序。庹俊鹖是重庆目前唯一一位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传承人,也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银饰锻制技艺项目的传承人。通过和庹先生的交流,实践队员得知他为了不让这项传统技艺失传,一直坚守着初心与使命。
庹先生介绍道,庹氏先祖一支在清朝初年搬迁到庹家村定居,繁衍生息。据他回忆,他从8岁开始就学着对银饰进行加工,12岁时便打出了人生的第一件作品,一个铜手镯。成年后,他曾辗转多地在外打工,做生意。通过了解他得知当时彭水还没有人做银饰加工,苗族银饰锻制技艺面临失传,庹俊鹖毅然决定回到彭水,要好好把这门传统技艺传承下去。
“祖上的老手艺不能在我这就弄丢了。”于是,庹俊鹖把自家的住房改成银饰加工店,这一年,他刚好30岁,到今年已经是坚持做苗族银饰锻制的第10年。这些年,为了真正学好这门手艺,他跑遍云南、贵州、湖南、广西等地进行学习,被银子和松香雕刻板烫伤已成为家常便饭,平日里,只要有时间,庹俊鹖总是趴在风箱板的铜板上练雕刻,常常一趴就是好几个小时。
庹俊鹖相信只要将每一件饰品做好做精致,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苗族银饰。他说:“我会继续坚持传承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用心发扬传统文化。”
一颗匠心,于无声处凝聚民族文化
庹俊鹖向实践队员介绍道:苗银锻造工序非常复杂,需要十几道工序,从设计、熔银、锻打,形成想要的形状后,再打磨、雕刻、打磨、塑形、烫煮、刷面、抛光,这样一套流程下来一件精美的银饰才算制作完成。他怀着一颗追求完美的心,在传习所内耐心地进行银饰锻造。
庹俊鹖所坚守的,不只是苗银打造的精湛工艺,更是苗家人世代相传的文化和信念。苗族发展历程经历了多次迁徙,苗族先民认为,银饰是驱邪消灾袪病之上品,因此在迁徙途中都佩戴银饰,途中饮水,先用手镯浸入水中片刻看看是否有毒才喝。因此,苗族同胞节衣缩食,把微薄的积蓄几乎都用于制作银饰。由于苗族口传文化一代又一代的传承,漫长的迁徙历程在已经定居多年的苗族生活中依然刻下不可磨灭的烙印,他们依然铭记着祖先迁徙的千难万险,回忆着迁徙途中的风物,崇拜着祖先的勇敢顽强,因而苗族银饰中又以蝴蝶、龙、凤等象征智慧与勇气的图案居多。
一份挚爱,点滴细微中悟民族团结
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无疑是对传承人宝贵精神最精准的概括,这不仅是彭水苗人的活力源泉,也给实践队员带来深刻启发。传佳保说道:“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遗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承载着各民族共同的情感和记忆。在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力量。这种文化的魅力让我们更加热爱我们的民族,也让我们更加珍惜我们的民族团结,我也切身体会到了少数民族文化融入新时代的积极性。实践结束后,我也要为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青春力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联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团结的重要基础。此次实践,团队以非遗文化为载体,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积极探索“民族团结+非遗”模式,通过形式多样的非遗文化体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字:传佳保、程楠楠
图片:传佳保
责编:玛尔哈巴·阿合买提
审核:范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