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友专访
1.求学经历
问:姚老师,您好。据我所知您是教改班的学生,金沙集团3354cc的前身就是学校1985年成立的教改班,2002年更名为金沙集团3354cc,所以您不仅仅是我的荣誉导师,也是我的学长。借此机会,请您回忆一下在金沙集团3354cc的求学经历、对您影响最深的事情及收获。
答:我是1998年入学,当时学院还是教改班。当时教改班经历可以用四个词概括:
一是学业重。机电通修,340多个学分。要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制图(2学期)、组成原理、计算机操作系统、自动控制原理、电路、信号与系统、数电、模电、高频。不过,课程虽然多,但是为后面的多学科交叉科学研究做了较好的铺垫。
二是挑战大。尤其是数学课程:要学工科数学分析、线性代数与几何,内容多、学时也长,要54个学时,还有计算方法用的是研究生教材,60个学时,数学物理方法,64个学时,还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英语课也很有挑战,分为精读、泛读、听力,我们当时用’Step by Step’还是很有难度的。不过,这些高挑战度课程确实帮助我们夯了实数理、语言基础。
三是师资强:例如:葛文杰老师、王彬老师、张奕老师、彭国华老师、张盛兵老师、田铮老师、支希哲老师、李恩普老师、孙根正老师,大多都是教学名师,而且这些老师至今还经常指导我。
四时考核严:我这一届一半的同学都分流了,当时学分绩门限为80分,达标不了就只能试读或分流,试读只有一次机会,考核压力还是挺大的。
求学阶段影响最深的是数学建模培训和比赛。我分别获过校赛一等奖、国赛省一等奖、美赛一等奖,其中,当时的美赛全校只有6个队,我们选择的是ICM题,指导教师是肖华勇和吕全义老师。参赛和培训过程中,建模、编程、写作、组织协调等全方位锻炼,这对于后续科研帮助特别大。教改班给予的数理基础、英语听说读写的培养,编程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极大助力了数模竞赛的获奖。所以我在担任金沙集团3354cc副院长期间也鼓励同学们参加数模竞赛,锻炼提升自己。
2.科研经历
问:我是您指导的学生,平日里可以看出您对科研工作非常重视,而且也做得特别好。想问问您对现在所从事的科研工作的理解及心得。
答:我所属的一级学科是信息与通信工程、二级学科是通信与信息系统。主要研究方向是高可靠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的理论基础研究和国防应用研究。我们知道,频谱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目前的频谱是非常拥挤的。为了获得更高的频谱利用率,一种解决方案是采用多层网络频谱共享架构,但是又导致了复杂的干扰环境,同时因为无线通信的开放性,安全问题也很严峻,因此,我的研究工作就是针对干扰管理、安全传输两个维度开展的。
由于信息领域的科学研究对数理基础要求特别高,所以我就要求我的研究生选修矩阵论、数理统计、随机过程、数值计算、数论、图论、博弈论等数学课程。以前我也是偏工程应用,后面出国访问转向基础研究,能够较为顺利的转向,也得益于本研阶段数理基础较好。
对于国防应用研究,要针对更为复杂的应用环境、场景进行更好的建模和优化求解。我一直鼓励学生挖掘复杂工程问题背后的科学问题,这样可以更好的、更彻底的解决问题。我曾有一个在天津的项目,调试过程中学生发现星座图有旋转现象,我鼓励他们从机理进行研究分析,最终提出一种残留频偏的估计和补偿方案,有效解决了问题。同时我还鼓励学生凝练科学问题,发表文章和申请专利,锻炼写作能力。对于自然基金类的基础研究课题,学生都会结合工作发表文章;对于工程类项目,我也鼓励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也能总结凝练科学问题,发表文章,申请专利。前面有学生结合小卫星项目、测厚机器人、组网通信等工程项目发表了文章,申请了专利。
3.学生培养
问:您不仅仅是院友,还曾担任过学院的副院长,同时您现在又是学院的荣誉导师,同学们都很喜爱您,我就是其中之一。您能再谈谈您对学生培养的理念和心得吗?
答:大家也都知道:学校的人才培养理念是“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求创新”。从我们上本科时就这样提,现在仍是。结合前面在金沙集团3354cc、教务处的管理工作,现在的电子信息学院分管工作,以及自己求学、指导学生的经历,对这个理念的理解更加深刻,其实,我自己就是这几个方面的受益者和践行者。
首先是厚基础:一方面,要打好数理基础,这是我们工科的核心基础,任何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数理的支撑。另一方面,要打好专业基础,基础不牢,后面的专业深入也不会走得顺。除此之外,还有英语基础,现在科技全球化的交流越来越紧密,我们要参与全球的科技发展,比如发表高水平论文、参加国际会议、交流访学,英语是必备的工具和基础。
其次是宽口径:本科人才培养的专业边界逐渐模糊,交叉学科成为创新的切入点、发力点,所以咱们的学生,尤其是以拔尖创新人才、领军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学生,要广泛涉猎相关学科领域,比如,学飞机设计的,不光学好力学相关课程,还得要学习电类相关课程,现在航空、航天的飞控信专业选择热度高涨,就是交叉学科的典型例子,既有机也有电。但是,宽与深需要协调发展,对于专业方向的课程一定要全力以赴学习好,这是本领域创新的根本。
再次是重实践:工科专业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理论再强,实现不出来也是空的理论,而且实践也可以反哺支撑理论创新,尤其是一些实践学科。咱们的学生一定要重视实践,“做中学”,用实践验证我们学到的知识、拓展创新新的知识。在大学四年中,实践也是全维设计、逐步提升的过程,比如我们的课程实验、学科竞赛、毕业设计、科研训练都是比较好的实践环节。
最后是求创新: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作为金沙集团3354cc的学生,一定要在培养创新能力上下大功夫。我想,科研训练、本科生导师制是很好的途径,我们的学生要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真正的、系统的大创项目研究、科研实践,培养科研素养和能力。这几年,咱们学院学生科研能力逐步提升,发表高水平文章、获得科技竞赛奖励,对于后续的科研工作非常有帮助,但是总体数量还是不够。学院组织实施的荣誉攀登项目就是一个很好的创新,鼓励、支持学生和导师开展创新实践。
4.学业规划
问:此次机会难得,我想再问一个我个人十分关心的问题,就是在您看来,大学四年的时间里,学生们在学业、科研、职业以及生活方面的规划应该是怎样的,研究生的规划又和大学生有何不同?
答:我觉得咱们学院的同学们在职业规划方面一定要站得高、看得远,要以拔尖创新人才、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为目标来定位自己。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大家就要践行好“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求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具体来说:
大一:做好养成教育,要适应独立生活,适应与高中不一样的教学管理模式,努力夯实数理基础,拓展通识视野。
大二:强化专业基础,广泛参加学科竞赛,在学科竞赛中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大三:深耕专业知识,积极进入导师课题组,参加科研训练,提升科研能力,同时积极参与国际交流项目实现全方位的提升。
大四:用好这个时间,保研后高质量开展科学研究,完成毕业设计,总结凝练创新工作,产出成果。同时,做好本研衔接,修读适量研究生课程。
还有一点就是锻炼身体,我发现现在肥胖学生比较多、身体不好的学生比较多,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多多锻炼,强健体魄,在任何时候都是第一位的。
至于研究生阶段,研究生培养的鲜明特征就是“研究”,前年的全国研究生教育大会上也更加明确地强调了这一点。因此,在研究生期间同学们需要重点培养和提升的就是研究能力。
5.建议寄语
问:谢谢姚老师,最后,再请您给学院和在院的同学们提一些建议。
答:关于对同学们的建议,我在前面已经说了很多,也重点谈了我的想法,就主要说说对学院的建议吧。对于学院的一点建议就是“聚资源、搭平台”。具体而言就是:持续优化设计“少深通”课程体系,打造高水平荣誉课程;汇聚优秀授课教师、本科导师等优质资源;搭建校内外、国内外、高校企业等平台,拓展学生科研实践、国际交流的渠道和途径。这些方面,也可以充分挖掘并利用咱们院友的资源。
采访感悟
此次院友专访活动很荣幸我采访了姚如贵老师。在采访的交谈中,老师提出了很多对当代大学生切实有用的、有益的建议。老师在采访中曾多次提到,作为一名工科大学的大学生,一定要注重基础的重要性,工科学生特别是数学、英语基础一定要打好,只有夯实基础,才能在专业学习、科研工作方面有更好的进展;还有就是要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提高自己的能力,掌握更多的科研技能,融会贯通所学的知识,有深度地学习专业知识。这次的采访让我收获颇多,同时我也明白了:大学四年,应该珍惜时间,每一年都规划好,有目标、有方向地不断向前,把握机会,不放松,为未来的学习、科研做好准备,在大学四年里不留遗憾!
金沙集团3354cc2020级2班
史博仪